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山经济的下滑与该市的产业结构紧密相关。中山以镇域经济为主,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多为中小微企业。随着时代的变迁,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的产业模式已经不再具有优势★★,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但中山在这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中山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很辉煌的,那个时候中山有一些镇发展还不错,比如说像小榄镇★★、古镇镇、沙溪镇★★★、南朗镇等★,其实是有条件去做大做强的,但是最终的结果没有做到。
到2013年,中山GDP首次被惠州赶超★★,失守广东第五城;2018年至2019年间★★★,中山GDP排名从广东第六滑落至第九,被珠海★★、江门★★、茂名三市超越★★★。2019年中山GDP增速仅为1.1%。
2024年6月30日,历时7年修建的深中通道正式开通★★,深圳与中山时空距离大幅缩短,各界对于深中通道寄予厚望,中山也提出力争2035年实现GDP、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的目标,期望“再造一个新中山”★。
林江认为,中山经济要想进一步实现突破,无论是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还是人才吸引方面★,都很重要,但“不可能一口气吃成胖子”,需要同时去做★★,但更要重点突破。在他看来,中山最重要的定位是成为连接粤西广阔地区和珠江东岸的桥梁。
事实上,中山早已意识到当前所面临的转型升级困境。《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到★,目前,中山大多数产业仍处于中低端产业层次主导的发展阶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强★★。
彭澎指出★★★,在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三城中★★,中山曾一度排名第一★,但现在已被反超,除了产业转型升级不力,政策的延续性也是重要原因★★★。
林江提到★★,地理位置上中山属于珠江西岸,不像珠江东岸有广州、深圳两个龙头城市,而且珠海★★★、中山★★、江门这三个城市不相上下。“根据多年的观察★★,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是很大的,但是恰好中山就处在没有龙头带动的局面之下。”他说。
2022年,中山GDP为3631.28亿元,同比增长0.5%★,也是在这一年★★★,中山被湛江超越位列广东第十,作为曾经的“广东四小虎★”之一★★,中山如今面临着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严峻挑战。
俗语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业内人士看来,繁荣的专业镇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中山,但也成为中山后期经济发展的阻力。当所有城市都在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布局新兴产业的时候,中山却长期固守专业镇发展模式。许多企业也未能居安思危,以致错过了升级转型的良机。
“中山与深圳实现产业融合★★,可能还不是一个交通的问题,其中的关键在于★:中山究竟有什么优势★?中山的营商环境好到什么程度,能够吸引深圳的产业转移到中山来★★?目前来看,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他说。
他说★★,最近人工智能爆火,很多城市马上响应。但问题在于,多数城市可能会陷入盲目跟风、投资无效的困境。“中小城市如果老是跟风,今天搞生物制药,明天搞低空经济★★,后天又搞人工智能,大家都念同样一本经★★★,同质化竞争★★,最后是没有出路的。”
广东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中山本土企业★★、中小企业、传统产业发展基础“还是很不错的”★,但传统产业怎么转型、怎么升级,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山★★★,困扰着当地企业★★★。他认为,首要任务是激发内在活力,推动现有传统产业顺利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还要同步培育和引入新兴产业★★、高端产业★★,但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要贪大求洋,也不要搞小而全,而是要搞专精特新”。
近年来,中山一直在谋求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近两年,中山的经济增速有所提升,省内GDP排名也有所回升,但中山想要重现昔日辉煌,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1998年至2000年,中山先后提出“工业立市”和“工业先行★”方针★★★。中山坚持★★★“一镇一品”的产业模式,即一个镇区围绕一个特色产业发展★。中山涌现出了古镇灯饰、小榄五金★★★、东凤家电★★★、大涌红木等20个产业链、18个专业镇。
在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看来,与“广东四小虎”中的其他城市相比★★,中山近年来掉队★★,首先在于产业转型升级成效不彰★。中山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科研创新动力和资源,导致转型升级步伐缓慢。其次,中山的大企业数量有限,原有的几个大企业增长乏力,而新的大企业尚未出现★。此外,中山专业镇和专业市场面临瓶颈,电商的冲击加剧了这一问题。
此外,他还提到★★★,中山高度依赖房地产,雅居乐是中山的龙头企业,但近年来经营状况不佳★,房地产的低迷也直接影响了中山的经济发展。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江、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和香港相望。
他以古镇镇为例说:★★★“大约二十年前,我曾探访古镇镇,彼时灯饰城最为辉煌★★,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顾客前来选购灯饰★★。有一家企业灯饰做得很漂亮★★,我当时就跟老板讲,现在LED灯比较时髦,为什么不去做LED灯呢?老板这样回答★★:如果转型做灯,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现在传统灯饰订单不断,如果匀出一部分精力和资金去开发LED灯,说不定新的业务领域未必能开拓出来★★,传统的优势可能也没有了。”
彼时中山的灯饰★、五金、服装、家具等专业镇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相关品类产品的市场份额一度在国内高达50%,可谓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进入21世纪后,中山的经济表现略显疲态。
在中山,实体产业撑起了城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房地产热一度吸引很多民营企业家投身楼市,或转为房地产开发,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导致工业领域的资金骤减,加剧了中山产业转型的难度★★★。
在他看来,中小城市要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不要老是跟风,需要好好地琢磨城市适合发展什么产业★★,“一个主导产业可能不一定够,但至多搞两三个就够了★,现在有的城市人口只有一两百万,产业有十几个,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贪多嚼不烂”“十个手指抓十个跳蚤,最后一个都抓不住”★。
近年来,中山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想要“重振虎威”,从成效上看已经初现端倪★。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中山GDP总量增速分别为5★★★.6%和3.7%,连续两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4年中山GDP重返广东第八,当地媒体称之为产业经济的“肉身重塑”。
不过,在他看来,深中通道的开通对中山而言,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他指出,深中通道虽实现了中山与深圳直接连通,但东莞与深圳无需借助大桥直接接壤。“东莞承接了多少深圳的产业★★★?除了华为其他很少。故而★,仅凭一条通道或交通上的便利,就期望实现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以及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自由流通,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切实际的。”
在林江看来,中山没有把握住机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些年很多地方天天在呼吁产业转型升级,然而到了具体的企业和乡镇,却面临重重困难★★★。虽然这种情况在东莞以及其他城市也有出现,但在中山是比较明显的,所以现在中山的专业镇基本上已经衰落了,已经没有办法维持昔日的荣光了。”他说★★。
彭澎提到,深中通道的开通会给中山带来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是周边城市几乎都可以共享。深中通道开通后,深圳可能会有产业★★★、资金等外溢★★★,但与此同时,中山的产业也有外溢到江门的情况★★,而且在高科技领域还面临珠海的竞争。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黎友焕认为,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洼地的区位优势凸显,大量创新资源要素向中山外溢存在很大的可能性★、可行性和现实需求★★★。★“这为中山企业参与两地产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能获得★‘1+1大于2★★’的协同效果★★。★”他表示。
林江说:“这种回答是非常典型的中山人的回答。就是反正现在生意也还过得去,你要我去创新、去转型★★,万一搞砸了怎么办?现在再去古镇的话,灯饰城已经今非昔比了,差不多十年前就已经衰落得很厉害。”
在他看来★★★,中山想要“重振虎威”,关键在于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积极主动对接深圳资源,加强珠(海)中(山)江(门)区域一体化进程,并推动专业镇全面转型升级。
林江表示★★,中山当务之急是以湾区视野明确自身定位,推动★★“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的落地★★★,瞄准湾区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湾区城市竞合中确立中山的新优势★、新地位。
某种意义上说,古镇镇是中山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古镇镇有“中国灯饰之都”之称★,当地的灯饰一直以传统光源为主。然而,当光源技术已从LED转变为OLED,市场需求也从豪华风格转向简约创新时,古镇灯饰并没有及时顺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错过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
林江提到,中山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创新支撑,产品附加值低,加之成本持续攀升,致使不少传统产业企业外迁,留守企业亦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而新兴产业及规模企业数量有限★★。
林江认为★★★,在区域竞争和合作当中★★★,中山还是有一些机会的,比如深中通道的建设和开通就为中山带来了新的机遇★★★。他提到,中山很重视深中通道建设这个机遇,翠亨新区就是作为深中通道当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来建设的。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中山要继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推动“现有产业+创新★★”的转型升级,构建深中产业无缝对接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企业家向往的创新创业理想家园★★★。★★“把中山现有的产业集群嵌入深圳的创新体系里,通过两地资源的对接,形成创新体系的一体化。★★”
广东省一直把粤西的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而粤西的开发背后是两广合作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林江说,粤西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但是人口较多,市场很大,所以广东省把粤西的开发放在主要位置★★,中山是连接粤西和大湾区的一个重要节点。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山的发展步伐明显放缓,不仅被同为“广东四小虎”的东莞远远超越,还一度被顺德和南海这两个县区级建制的地区所赶超,经济总量更是一度滑落至全省第十位★。2024年中山GDP总量达4143★.25亿元,重回全省第八★。但这一体量也仅仅超越了南海(4003.35亿元),仍落后于顺德(4293.83亿元)。
当然也要看到★★,与曾经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东莞相比★★★,中山的经济体量已然被GDP突破万亿的东莞甩在了身后★,中山要想“重振虎威★★”,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
近日,中山一日内连发4个重磅文件★★★,包括进一步推动光电光学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以及进一步培育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急迫之情溢于言表。
有分析认为,深中通道的通车,中山与深圳在产业上将加强对接合作,深中通道的经济效应持续释放,对于中山而言,将迎来再次崛起的机会★★★。
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闯将”,中山曾以专业镇经济闻名全国。20世纪80年代,中山和东莞、顺德(今佛山市顺德区)★、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一道被誉为“广东四小虎★★★”。2005年,中山GDP增速曾创下24.7%的纪录,一时间风光无限。这一时期,中山经济总量常年位列广东第五,仅次于广深佛莞★★★。